【感动】这个通榆人,16年来只做了一件事!
| 招商动态 |2016-09-0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腾讯九九公益日!下面的这个视频拉到1小时41分处,听咱们通榆人万平的故事】
治沙狂人
万 平
万平,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9年到1975年,万平作为知青下乡到通榆县,在这期间,通榆县的农民不仅用土豆、角瓜和玉米把他养大,更给了他无私的爱和关怀。万平1975年返城后供职于吉林省长山热电厂,经自学获得应用化学本科学历,从普通工人、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主持工业废水处理的环保工程师。
1996年和1998年,万平先后为通榆县招商引资未成,却看到日夜思念的父老乡亲们仍然住在30年前他下乡时的破房子里,看到滚滚黄沙正无情地侵蚀着他曾经劳作过的土地。于是,他下定决心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让这里的环境好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47岁那年,他毅然辞去了公职,带着买断工龄的12万元和多年积蓄,投身到荒漠化治理这项在别人眼中十分艰苦的事业中。
万平一年中徒步考察了吉内边界附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沙地,最后选定通榆县同发乡最西端的流动沙丘作为他事业的起点,在这里承包了近百公顷沙地,建立基地,命名为科尔沁沙地(万平)治理示范区。
由于采取了林灌草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三年的时间使示范区内的植被从几乎为零的覆盖率恢复到95%以上。同时,由于这一经验在当地林场的推广,近年来林场管辖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也迅速提高;并且由于植被的增加,当地降雨量已明显高于示范区初建时和周边地区(经实测数据比较得出的结论);不仅如此,示范区附近的风力明显小于其他地区,沙尘暴频率降低,即使附近发生沙尘暴,示范区内也基本见不到扬沙。
高效农业探索是示范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农业专家考察认定,通榆县种植葡萄的水热条件仅次于新疆地区,种出的葡萄糖度高、酸度低,不易发生病害(干旱)。经验数据表明,种植1亩葡萄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当地种植15~30亩杂粮杂豆。因此,万平相信,在恢复好的沙地上种植葡萄,搞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一定可以取得成倍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把农民从广种薄收的破坏性农业生产中吸引过来,带领农民走出以健康和生态为代价换取收成的困境,使越来越多的沙地得以休养生息,促进荒漠化治理目标的实现。于是,他带领当地30余户乡亲种植了百亩近万棵葡萄,并成立了葡萄协会。
万平还把环境教育融合在荒漠化治理之中。荒漠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自我中心主义造成的恶果,因此,万平与当地的乡亲们打成一片,每次聚会,他都讲荒漠化对未来的影响,讲示范区里的植物动物,讲葡萄园的前景……渐渐地,人们都知道老万在为大家做好事,很多乡亲经常到示范区帮着挖坑、栽树。
在万平的个人名片上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吉林省通榆县同发中学环保教师、名誉校长(志愿者)。从2003年9月起,万平志愿担任同发乡中学环保教师,在初一年级开设环境教育课。他自己编写环保教材,规划教学方案。为了每周两节的环保教育,从示范区到学校有八公里的路程,他风雨不误,从没缺过一节课。课上,他领着孩子们去看他们父辈耕种的土地如何被黄沙掩埋,看牛羊践踏啃噬的草甸如何一片片地消失;他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写感想……这些孩子的“毕业证”很特别,是他们交给万老师的一份保证书或一篇小作文。一份份答卷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书写着他们的猛醒和决心。万平计划到2007年使300名中小学生接受到环境教育,并在当地农村中小学进一步扩大环境教育的覆盖面。
为了事业,他失去了后半生的所有保障,并把自己的积蓄、加上亲友借款、社会资助,到现在已投入近50万人民币。在资金出现危机的时候,为了项目正常运转,万平四处奔走求援,甚至卖过血。
随着工作的开展,了解和支持他的人更多了。经过5年多的实践,科尔沁(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已逐渐由一个个人投资创建的项目基地发展为一个以志愿者为主体,有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以带领生态退化地区居民探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结合为宗旨的环保组织。
对于未来,万平充满信心:示范区内的生态恢复基本上取得成功了,高效农业这条路走通了以后就可以向整个科尔沁沙地进军,不仅要恢复科尔沁草原,还要实现农业生态化,建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要带领乡亲们致富,还要带动周围几个旗县的经济发展。他说,等到那时候,他再也不用这样奔忙了,每天只和孩子们在一起,当他们的环保老师……
十余年的改变..十几年的守候
不仅在改变环境,也在改变人的心灵..
越来越多关注...
万平给孩子们上环保课
愿通榆的明天更加美丽!
【供稿: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